-
公办院校
上饶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上饶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
咨询热线:0793-2652333

浏览量:633
学校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迎宾大道99号
了解更多
-
公办院校
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由吉安市人民政府管理。学校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类和艺术类资源为建校基础,2019年5月筹建,2023年4月获省政府批复;2023年5月完成国家教育部备案。
学校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吉安南大道131号,占地面积492亩,校舍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获批开设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小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表演、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应用英语、书画艺术9个专业,现有教职工312名,在校生5551人,教学实训室90个,校外教育实习基地53个和1所附属幼儿园。
未来,学校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主,小学教育师资为辅,兼顾非师范类专业发展,培养应用型师资人才和技能型职业人才,努力打造国内知名、省内领先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咨询热线:0796-8236599

浏览量:848
学校地址: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吉安南大道131号
了解更多
-
民办院校
南昌理工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二本)高校。1999年5月创建;2001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定名为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2005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江西省首批民办本科高校,定名为南昌理工学院;2009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江西省首批民办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是江西省首批第一所一次性通过合格评估的民办高校,专家组一致评价:南昌理工学院是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2016年4月,学校与华东交通大学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2017年4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列为“十三五”硕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8年11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南昌理工学院是全国示范性民办高校,国防教育特色鲜明,军魂育人成效显著。2021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列为“十四五”硕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位于江西省英雄城市——南昌,以“航天科教,兴我中华”为办学宗旨,秉承“科学、求实、厚德、创新”的校训,立足江西,面向全球,着眼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关注社会人才需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南昌理工学院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下设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航天航空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经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传媒学院、体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科技学院等18个教学学院,全日制在校生3.1万人。
学校总资产达3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7亿元。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3个,建有244个实验室,255个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图书馆总面积为5.3万平方米,其中图文信息中心3万平方米,阅览座位5426席,馆藏图书文献资料305万册,电子图书190万种,有中国知网、超星、万方、Emerald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16个,图书及数字资源丰富。
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突显特色发展。学校以“科教兴赣、科技强省”为目标,主动对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6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学校为了错位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申报了直升机驾驶技术、飞行技术、航空航天工程等航空类专业,我校飞行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特色建设专业;学校为了特色发展,积极申报了一批新兴专业,如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等新工科专业,金融科技、金融工程等新商科专业,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新医科专业。目前,学校形成了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和航空产业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5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集群。学校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军事法学2个学科被列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有近百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
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培养质量。学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构建了“3平台+接口”的培养方案,设计了“课程实验+每学期的集中职业技能实训+教学环节实践+第二课堂实践”的“四实”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校长总管,副校长分管,三线监控,多点支持,基层落实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监、评分离的三线质量监控体系”。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和全省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3200项,其中国际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32项;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25项,二等奖261项,三等奖569项;在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中,我校师生代表中国队夺得四金一银四铜的好成绩,特别在火箭高度纪录项目和回收项目上,完胜俄罗斯队和美国队,赢得冠军。由于我校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及适应能力强,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符合度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每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均高出全省毕业生就业平均水平,连续5年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办学20余年来,我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9.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部分毕业生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和华为集团等军事单位和企业工作;学校还培养了江西中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雍芝君董事长,上海赚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张其一董事长,维珍天使集团黄平新董事长等一大批资产过亿的优秀创业者。近年来,学校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中间质量有保障”的喜人局面。
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工程,彰显强校战略。结合学校战略发展的目标,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科研能力强、能够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专任教师近16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82%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33%以上。学校专任教师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0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专家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9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还聘请了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为学校荣誉校长,中科院王梓坤院士为学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南昌理工学院坚持以专家治校,专家治学,专家治教的理念,学校校领导中,博士8人,教授11人;现任党委书记、督导专员许基南博士、教授是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校长傅修延教授、博士是原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各专业带头人均为高级职称,具有20年以上教学管理经验和优秀教学经历者担任。同时,还聘请一批来自行业、企业具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来校任教,为我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搭建科研产业对接平台,加强成果转化。近年来,学校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科研能力明显增强,科研成果转化卓有成效,服务地方的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现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太阳能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赣剧音乐研究中心),省级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所(院)20个。特别是江西省太阳能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会议答辩和实地考察验收,获得“江西省十佳省级重点实验室”荣誉称号,是全省民办高校零的突破。
近年来,学校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重大研编出版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近百项;江西省“双千计划”长期人才项目1项;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0余项,省部级以上立项680余项,国家专利500余项,教师共出版专著和教材580部,发表学术论文9480篇,其中中文核心656篇,被SCI、EI、ISTP和CSSCI收录412篇。2019年,我校邱小林教授和张传军高工共同编著的《嫦娥巡天看中华》科普作品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江西省唯一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民办高校;傅修延校长申报的《The ante-narrative on bronze wares and the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也是全省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民办高校。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成果和专利的转化,紧紧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机器人、航天食品等重点产业,建设了50余项前沿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库。我校研发的通讯通信、音视频系统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品定点采购,成为各军种列装的首选品牌及航空航天系统等项目的配套产品;我校研究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石墨烯导电剂浆料项目,获得江西省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本项目完成后,将推动石墨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价值;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平台和设备,已实现成果转化;研发的光伏电站可调控支架系统设计与开发、光伏电站电路智能检测装备、光伏电站检测漏电设备开发、可清洁防风智能型支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太阳能电站装备相关器件已实现转化,我校科研成果和专利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创始人邱小林、杨秀英夫妇,两位教授热衷教育,为国担当,倾力办学,高瞻远瞩,思想深邃,率领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创造了民办高校的辉煌,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的办学成就,受到中央、省部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社会的肯定,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莅校视察,称赞学校办学方向对头、宗旨正确、思路清晰、理念好、特色强、带头人好。时任江西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朱虹莅校视察,称赞学校有一个好的办学法人、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学校发展得很好、很健康,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新鲜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至立莅校视察,称赞学校“神奇美丽,很有特色”,对学校办学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学校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不忘初心,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牢记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南昌理工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继续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为把南昌理工学院建成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咨询热线:0791-83890888 82050101 83809888

浏览量:4916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大道901号
了解更多
-
民办院校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坐落于英雄城南昌,始建于1984年,2011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立为首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立为江西省首批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
办学近4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实施“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校本理念,铸就了“追求卓越、众志成城”的校园精神,确定了“近知、近仁、近勇”的校训,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逐步培育了“人文求善、学术求真、艺术求美、诗意求品”的校园文化风格。
学校拥有110.56万平方米的山水园林化校园,馆藏纸质图书168.67万册,电子图书146.76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719人,教职工120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金牌教师等省级优秀教师5人,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3个,专任教师硕博占比83.35%。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构建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干,艺、教、经、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现设有人工智能学院、软件与区块链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国际商务学院、财经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光华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音乐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共14个教学单位(部)。招生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9项,省级一流课程(含精品课程、线上优质课)13门,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批国家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南昌市重点实验室1个。
学校注重开放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标准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与阿里巴巴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用友集团等企业共建了阿里巴巴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华为鲲鹏产业学院、大族激光3D打印产业学院、用友新道数字财经产业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与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对口帮扶”合作;与英国基尔大学合作举办“大数据与会计学”“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专业。
学校遵循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坚持内涵式高质量特色发展。多年来通过实施“教师养德修为工程、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工程、专业集群建设工程、大规模课堂教学改革工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工程”等六大质量工程,培育并形成了学校办学的“三大特色”,一是大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和“教师养德修为”的“双养工程”,实行师生同修共融,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为立德树人构建了有效渠道和有力抓手;二是秉持“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校本理念,积极建设“三院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协同育人;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育人渠道的协同互补,追求学生学习产出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办学至今,学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逾16万名各类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以其鲜明的育人特色和突出的办学成绩先后荣获“南昌市文明单位”“江西省优秀学院”“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2018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评选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021年学校获批为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近三年来,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奖项806项,其中国家级75项。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九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等级学校”。
咨询热线:0791-83653333

浏览量:5704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宏福大道2888号
了解更多
-
民办院校
南昌交通学院
南昌交通学院(原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20年年底,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更名为南昌交通学院,是江西省首批成功转设的高校之一。目前,学校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适当开展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与华东交通大学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会计、翻译五个专业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
办学条件:学校现拥有南昌黄家湖校区、靖安墨轩湖校区和靖安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占地2800余亩。配备有智能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学直播录播教室、网络语音室、计算机房、云桌面机房和普通话训练测试室,以及物理、机械、汽车、检测、力学、建筑、电工、电子、通信、单片机、网络、3D打印、物流、摄影、演播等19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134万余册,电子文献125万余册。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商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法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学科部等十院一部。目前开设了42个本科专业、23个高职专业,涉及工、管、经、法、文、艺、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及管理学类本科专业有32个,占全部本科专业的76%,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并且在交通类、智能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形成一定优势。在全省第二轮专业综合评价中,我校共有29个专业参评,11个专业在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转设后,学校获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省级一流课程,其中《中级财务会计》成功入选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22年第五批“拓金计划”示范课程。
教育教学: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学校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重平均占比超34%。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先后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江西省建筑技术促进中心、江西省中核测绘院、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建信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合作,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达100%。按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要求,学校先后成立了6个校级产业学院。2022年,学校还成立了新工科教育发展促进中心,计划投入1.86亿元开发融合教育智能体的互动课堂与场景学习系统,全面构建“互动式学习、混合式实践”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推进学校22个工科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建设。学校依托铁路系统单位、校企合作单位和江西省浙江总商会的丰富企业资源(在赣企业6万多家,上规模企业1万多家,亿元企业1千多家),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位于江西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考研(含出国留学)、参军入伍、录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国企、上市大型企业等人数逐年增加,高质量就业位居同类院校第一方阵。毕业生考研升学率突破10%。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屡创新高,三年来共获国家级奖项632项,省级奖项758项。
科研创新: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组建了“能源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所”“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智慧城市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4.0教育研发中心”“新工科教育发展促进中心”等高水平教研机构,积极开展“产学研用”探索,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现有赣江新区节能与结构实验室、南昌市移动通信实验室和南昌市5G无线网络优化重点实验室等3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有赣江新区微纳米功能材料团队等1个市厅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三年来,学校获批省级科研立项79项;签订横向课题10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45篇,其中SCI/EI论文35篇,中文核心论文66篇;出版专著19部;专利授权151项;软件著作权获登记63项;全面开展校政企合作,与118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与6个政府机构开展校政合作。
师资队伍: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61.21%,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比31.13%。
开放办学:学校于2016年成立了国际交流中心,现为国际教育学院,2020年获批来华留学生招收与培养资质。国际教育学院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先后与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德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多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已有数百名学生出国深造。
党建思政: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初心和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把党的建设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彻教育事业,切实以“服务学生成才、服务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为核心,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保证政治方向、领导思政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凝聚智慧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政治核心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党建成果。2020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桑露团队作品《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全国本科组优秀奖;人工智能党总支入选全省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伟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新时代赣鄱先锋”学习宣传对象;金凝、谢爱林、李杨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引发的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荣获江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
社会声誉:学校严格规范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开拓办学思路,办学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强,转设前位于全国独立学院前列,省内独立学院第一方阵,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教育总评榜综合实力独立学院20强”“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等荣誉称号。转设后,在中国大学排行榜官网(CNUR)公布的2021年中国民办大学百强榜位列第八;2022年位列该排行榜第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围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主题,以本科合格评估达标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省级示范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创建,练内功、强基础、提质量、显特色、树形象、创品牌,奋力谱写南昌交通学院新的精彩篇章。
咨询热线:0791-82121208,82121111,82121199

浏览量:3673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899号(南昌黄家湖校区)
了解更多
-
独立院校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独立学院。学院地处庐山南麓,鄱湖之畔——江西省共青城市,占地面积1014亩,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
学院办学始于1985年,原名为“江西大学共青职业学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为学院题写院名。1991年,学院更名为“江西大学共青学院”。1993年,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学院遂更名为“南昌大学共青学院”。2002年,经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江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批准,引进社会资本改制为南昌大学二级学院。2003年,学院经教育部评估予以确认为独立学院。2021年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入驻学院,大力改善基础办学条件,学院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对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学院发展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
学院秉承“立德、善事、思源、奋进”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理念,贯彻“适应社会需求,实施产教融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思想,立足共青特色产业、赣江新区经济带,着眼江西和国家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建设以工科为主干的专业集群,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类专业领域,重点突出服装类专业特色;优化整合金融、管理类专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经管类专业集群;逐步增设教育、大健康等新专业,并系统设计构建专业集群的“公共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设有经济贸易系、中文与教育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工程技术系、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艺术与设计系和公共课教学部等8个教学单位以及艺术与设计研究所等若干个科研平台,开设有21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410余人。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将教风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在教师中开展各类先进人物评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学院现有本科生5469人。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荣获素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红点概念设计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七届华帝工业设计大赛金奖,“欧迪芬”杯中国内衣设计大赛总决赛金奖等。应届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保持在50%以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保持在60%以上,近五年各类省级以上科学竞赛奖项共计574项。学生就业率高,在2016-2018年度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成绩。
学院不断夯实党的建设,先后荣获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南昌大学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共青城市先进党工委称号,荣获江西省独立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实践创新成果一等奖。在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年度测评中,结果为A等。2020年,学院被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学院学风优良,校园和谐稳定。荣获九江市文明单位和共青城市法治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八年获得共青城市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七年获得南昌大学消防先进单位,连续九年获得南昌大学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学生满意的教师”是学院对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与追求。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富裕美丽幸福和谐勤廉江西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咨询热线: 0792-4341913

浏览量:5594
学校地址:江西省共青城市南湖大道465号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了解更多
-
民办院校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统招本、专科学历资格,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94年的江西省高级职业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普通高职院校,改名为蓝天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改名江西蓝天学院,2009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2022年获批为江西省“十四五”新增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在享有“英雄城”美誉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米,有3.3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1000余万册。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多人,教职员工近2千人。建有汽车技术中心等200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设备先进。学校环境优美,田径场、体育馆、剧场、音乐厅等学生活动场所齐备,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
学校设有人工智能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外国语(国际教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博雅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共14个二级学院和理学教学部。开设了统招本科专业53个,统招专科专业40个。着力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重点打造有实力、有影响、有特色的“三有”学科专业集群。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1项、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建有省级科研平台11个、市厅级科研平台8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
学校创办人于果先生是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十三届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建校29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为振兴中华而办学”的宗旨,恪守“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校训,践行“乐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传承“自信、自强、创业、创新”的江科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了近30万名应用型人才,办学实力和办学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肯定,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民办高校排行榜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十大品牌民办高校”“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大学”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迈步新时代,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朝着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目标坚定前行。
咨询热线:0791-8813 8888

浏览量:4381
学校地址:南昌市高新区紫阳大道115号江西科技学院
了解更多
-
民办院校
南昌工学院
南昌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中共七大代表、江西省委原书记傅雨田等一批老同志创办于1988年的民办赣江大学。1998年学校更名为赣江专修学院;2003年学校更名为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同年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2011年4月,经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设立南昌工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学校被列入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学校现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江西省人民政府首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中国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院校。
学校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占地面积2386.4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99万平方米,校园山水相依,风景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2020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学校设有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有60个本科专业,32个职教本科专业和26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生2.63万余人,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31%,博士和在读博士22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79%以上,具有巴黎第六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留学背景教师3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外高端A类人才、青年长江学者、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楚天学者、黄鹤英才、洪城工匠、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70余人。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99787册,电子图书1194325册。共有江西省汽车零部件数字化制造工程实验室、江西省智能楼宇网络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昌市DME光电工程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等21个省市科研平台/团队。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个。近年来,获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600余项,发表论文(出版专著)4000余篇(部),授权国家专利600余项。
学校开设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和“1+X”人才实验班,通过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教融合育人计划、校企合作育人计划等助力学生特色发展。截至2023年3月,学校已建立了100余家校企合作企业;各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开设了10余个校企合作定制培养人才实验班,先后从校企合作企业聘任了80余名兼职教师,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了20余门校企联盟课程。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通力合作,探索未来现代高等教育模式,推动南昌工学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目标、建设“数字南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技术合作、人才联合培养以及推进数字校园创新发展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构筑数字化的未来应用型大学;与江铃汽车集团公司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是江西省人力资源协会南昌市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与途虎养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途虎养车--南昌工学院工场店”作为实训场地,同时也选拔了优秀学员赴途虎上海技术中心进修。学校毕业生以爱岗敬业、基础扎实和技能突出获得社会和用人单位肯定。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500余项。学校连续6年荣获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秉承“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科引领、本科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制造业为重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时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
咨询热线:400 102 6161

浏览量:4454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狮子山大道998号
了解更多
-
民办院校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第一所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由国家软件百强企业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创办,成立之初就成功入选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成为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2019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700余亩,建筑面积42万平米,在校生21000余人,教师总数1200余人。学校秉承创业创新、知识管理的校训,实施校企融合、产学互动的办学模式,实践三好一专、十一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专注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形成了用企业家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请工程师当老师、拿真实项目进行实训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思路。学校围绕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交通、能源、卫生、教育等领域,为社会累计培养了九万余名软件优秀人才。
学校设置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经济管理、VR与艺术、区块链、新媒体、智能科技、国际教育、创业教育、继续教育、退役军人教育等12个二级学院。开设了20个职业本科专业和32个专科专业及方向,形成了以软件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学科专业群。2022年4月,在井冈山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和数字经济产业学院。
2019年学校成立的区块链学院为全球大学设立的第一个区块链二级学院,招收了全球第一批区块链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校生人数达到1300余人,在区块链产学研用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2020年蚂蚁金服与软件大学共建全球第一个蚂蚁链创培中心和蚂蚁链研究院,共同开展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培养和研发应用。
咨询热线:0791-83792888 87700888

浏览量:3245
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先锋创客小镇
了解更多
-
民办院校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统招本科高校,是省教育厅主管,国有企业景德镇陶文旅集团举办的民办非营利性职业本科大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首批“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也是江西省首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学校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瓷都——景德镇。学校新校区占地1400余亩,是一所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花园式高校,是同学们求知求真、创新创业的胜地。
学校根植江西、辐射全国,面向行业产业的高端领域,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以应用艺术为特色,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紧密对接新一代陶瓷文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产业板块,构建了艺术设计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文化旅游专业群等为引领的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格局。设有陶瓷艺术与设计学院、数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文化教育学院、旅游商贸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开设有普通本科专业29个,职业本科28个,专科专业45个,形成了涵盖文化艺术、旅游、财经商贸、电子与信息等十二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依托国企办学的优势,校准航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深化产教融合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升级特色专业集群建设、探索多样化产教融合渠道,以“引企入校,校企共育”,打造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探索“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拥有中德(景德镇)工业4.0公共实训基地、陶溪川文创街区、邑山陶瓷智造工坊、陶溪川大剧院、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一大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
咨询热线:0798-8525566

浏览量:4296
学校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和谐大道向东至惟先路与红塔路相交处
了解更多